“清华大学之所以在安远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是因为她是我们国家的闻名高校,而是因为她的教育扶贫。名校给人的感觉是高不可攀,而教育扶贫就像一缕阳光普照到了普通群众。”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十年回忆与展望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安远教学站代表、江西省安远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唐伟仁这样说道。
清华大学于2003年注册第一批教育扶贫现代长途教学站,全面启动了教育扶贫作业,至今整整十年过去,清华大学已在全国1086个县级教育组织、2520个城镇中小学树立3600多个长途教学站,覆盖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穷县中的522个,覆盖率到达88%,每年供给的长途及面授课程超过2000学时,累计训练人次近160万,成功为贫穷地区搭建了“知识扶贫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的渠道”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渠道”。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副主任曹洪民还记得,十年前当清华大学的老师找到他,谈清华大学期望展开教育扶贫作业的时候,他还有点将信将疑:“清华大学跟扶贫有什么关系呢?”十年过去了,他说:“最初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情绪,没想到十年后做了这么大。这项作业是对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的充沛诠释,让我很受教育和感动。”
服务社会:我国特色一流大学的任务
在教育扶贫十年回忆与展望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说:“十年来,清华大学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业,作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展开的重要行动。清华大学将持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进一步做好教育扶贫作业,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途径,更是坚持我国特色、建造国际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作业之一。”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作为建造我国特色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2004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长途教学站的注册仪式上,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曾说:“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撑的校园,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当一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他还曾指出:“清华不仅是清华人的清华,也是全国人民的清华,用教育资源服务贫穷地区展开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基于此,清华大学依托百年办学中堆集的教育资源,以“传达知识,消除贫穷”为宗旨,面向国家扶贫开发作业重点县、革命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县级和城镇级教育训练组织树立长途教学站,经过长途和面授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训练基层干部、城镇中小学师生,医药卫生人员,技术员和农人,为他们构建长途训练体系。2003年启动教育扶贫作业至今,已经在清华大学形成了由持续教育学院牵头,全校师生一起参加的公益工程。
清华大学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表示:“清华大学具有雄厚的教育资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经济展开到环境保护,从医疗卫生到文化建造等范畴,清华大学都能供给合格的教师为贫穷地区展开有用的训练作业。经过本身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长途教育渠道,清华大学积极为我国的扶贫作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