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国公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途径筹措经费有限,这种情况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一是不利于构成多元化的工作教育投入机制。2012年以来,我国政府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份额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近三年每年都超4万亿元。今后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大幅增加可能性较小,并且摊大饼式的投入也很难进步资金的使用效益。高职院校如果过度依靠财政拨款,简单产生惰性,没有动力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就不会想方设法进步服务职业企业的才能、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别的,部分高职院校不爱惜政府所拨经费,乱用财政拨款,过度更新使用设备,存在高价采购的设备多年封存的情况。
二是不利于高职院校切实承当社会服务功能。在当时的办学经费投入情况下,高职院校主要承当培育技能技能人才的责任,自动展开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办学经费比较富余的校园,没有火急服务社会的愿望。据《2019我国高等工作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计算,2018年度横向技能服务到款额与技能买卖到款额合计超过1000万元的高职院校只要136所,不到全国高职院校的10%。即使是科研社会服务经费前200名的高职院校中,仍然有41所高职院校的横向技能服务到款额或技能买卖到款额是个位数,有些甚至为0。这些数据标明部分高职院校很少或根本没有展开相关的社会服务。
三是不利于高职院校深化产教交融校企协作。有用促进产教交融、校企协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展开的必由之路。为此,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制度,但企业参加办学的动力仍然不足,校企协作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校园本身生计和展开的角度去考虑,没有积极自动服务企业展开,并与企业在深度协作的基础上树立利益共同体。
四是不利于高职院校进步人才培育的有用性。当时,技能更新、产业转型晋级日趋加速,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专业结构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更新等,满意产业展开对人才的新需求。但是,作为技能技能人才培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因为不是按照出产的产品(培育的学生)的“质量和销路”获得办学经费,导致课程内容、教育过程等对接不到位,技能技能人才培育不能实现精准供给,高端工作、高质量工作的学生很少,结构性工作对立杰出。别的,校园也很难有用整合校内外资源,进步专业服务产业展开的才能。
因而,要在确保政府根本财政投入,积极争取教育事业收入、各类专项建造经费和社会捐献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多元化筹措工作教育经费,特别是要着力进步高职院校通过加强社会服务筹措经费的才能。
第一,政府要出台系列方针,鼓舞院校多元筹措资金。各级政府要调整教育经费拨付机制,在确保根本办学投入的基础上,适当扩展绩效拨款、竞争性拨款、专项拨款的份额。政府可以把区域科技创新渠道、效果转化渠道、技能搬运渠道、产业研究院、公共实训中心等建造,退役军人、农民、企业职工等训练,以及精准扶贫等工作,作为政府托付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法竞争性托付给高职院校承当并付出相关的项目经费以及奖补经费。政府还可以用教育券、技能创新券、训练券等方法将部分教育经费发放给学生和有训练需求的社会人员,让他们自主挑选相关校园,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生机和参加竞争的动力。同时,政府要出台方针规定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收入的结余,可作为劳动报酬,不归入绩效总额,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教育部门要顶层规划,引导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要把社会服务才能和成效作为点评高职院校的重要维度,作为高水平高职校园和专业群遴选的根本条件;持续发布高等工作院校服务奉献50强榜单;引导高职院校利用校园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商场,满意企业需求、呼应社会期待,积极展开技能咨询、社会训练、助力新兴产业展开等服务;答应高职院校教师展开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作为企业实践经历;使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展开。
第三,高职院校要改变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布景下,高职院校要有危机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和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思想,自动面向商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展开。在深入分析职业企业实在需求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好“五个对接”,并通过为企业解决技能更新、出产流程改造、职工训练等问题,筹措相应的经费。这一部分商场潜力和增量巨大,部分高水平高职校园的社会服务创收可到达校园全年预算支出的20%—30%。通过社会服务筹资深化产教交融,树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既能进步办学水平缓社会服务才能,又能较好地补充校园的办学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