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置副学士学位的起点,不该仅仅提升职业教育的位置和吸引力,而是树立起各类教育的“立交桥”。
近年来,高职是否设置副学士学位的论题引发大评论。近来,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066号主张的答复》,其间泄漏,下一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令》时,将把该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统筹考虑。
高职设置副学士学位的主张,已经提了很多年,可是,一向未被采用。这一方面触及修订法律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有关部分置疑设置副学士学位的实际效果,非但不能进步职业教育位置,反而加重学历情结。高职设置副学士学位,起点不该该仅仅是以学位来进步高职的吸引力,更应以此推进普职融通,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等发展。
早在2014年,我国就有高职院校颁发毕业生“工士学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建造,进行变革探索试点,在毕业典礼上颁发毕业生“工士学位”,并称类似于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香港地区高等教育颁发的“副学士学位”。
但这一“学位”并没有得到教育部认可,由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令》,我国的学位准则规则“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没有副学士学位这一级。要颁发副学士学位,就必须修订《学位法令》。在《学位法令》没有修订的情况下,由各校自主颁发的“学位”是不被承认的。
对于颁发高职毕业生副学士学位,主张者以为,这可以进步高职的吸引力,让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相同,既有毕业证,又有学位证,增强毕业生的荣誉感。可是,这也遭遇质疑。
反对者以为,颁发副学士学位并不能进步高职吸引力,在存在“学历情结”的教育点评系统中,副学士学位比学士学位仍是低一级。就如非全日制研究生,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和全日制相同,但只因是“非全”就被用人单位当作低一等级的学历看待。并且,颁发副学士学位,或许导致职业院校不以工作为导向办学,而是以提升学历层次为导向办学。
颁发职业学院、社区学院学生副学士学位,是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可是,这一做法的起点,不该仅仅提升职业教育的位置和吸引力,而是树立起各类教育的“立交桥”,这需求学分互认准则,与自由转学准则做支撑。
比如在美国,一名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以社区学院的课程学分,申请进入名校读书,进入名校后,他不会由于“榜首学历低”而被歧视,读完规则的学分后即可毕业,获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
但是,在我国,学分互认已经提了很多年,可并未树立起学分互认准则,并且校园间也无健全的转学准则,我国高职学生想以高职课程学分转到普通本科院校就读是不或许的,必须参加专升本考试。在这种情况下,颁发高职毕业生副学士学位,只会多一个证书,而并不能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问题。
最近,教育部等部分联合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到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造,树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效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加快建造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规则,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树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效果和技术财富。这还仅仅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没有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实行课程、学分的互认。
因此,颁发副学士学位,不仅仅多一个证书那么简略,这需求进行系统变革,尤其是取消歧视职业教育的管理准则与点评系统,依照办类型教育的要求,真正把职业教育办为和普通教育相等的一种类型教育,而非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的教育。
|